一、国际学院介绍

学院网址:http://www5.zzu.edu.cn/gjxy/

联系电话:0371-67761233

郑州大学国际学院是专门负责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和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学院。学院成立于2007年7月,2013年1月更名为“国际学院”。学院现分布于两个校园:郑州市大学北路75号主校区南校园和郑州市文化路97号主校区北校园。

学院秉持“求是担当”的校训和“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原历史文化,依托郑州大学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坚持“博采众长、提升内涵、凝练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与世界20所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目前,学院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波兰罗兹大学、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等院校合作举办8个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在校生4200余人,形成各专业均衡发展、人文理工相互融通互补、教育文化交流共享共建的育人氛围。

学院紧紧围绕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总目标,加大与世界名校合作办学的引进力度,力推合作办学上层次、上水平、上台阶。2023年经教育部批准,依托我院国际化办学平台,郑州大学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进一步深化合作,在我院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三个本科教育项目升级为“4+0双证”项目,即学生不出国门,达到双方院校毕业要求可同时颁发中外双方证书。此外,学院加大国外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引进与合作,在与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最新签订的项目协议中再一次实现了合作升级,音乐表演本科专业未来将以“3+2”培养模式运行,完成全部学业后颁发硕士文凭。切实将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推动本硕协同发展,以改革驱动创新发展和内涵提升,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学院负责管理河南省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研究中心、郑州大学跨境教育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了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利用中心平台组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科学研究。学院还承担教育部考试中心批准设立的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中心、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中心以及郑州大学出国留学培训中心。为促进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对外开放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服务保障。

学院服务中部地区崛起和开放强省战略,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助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满足广大考生享受国外优质教育的愿望,培养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有实践创新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竞争优势的全面发展的一流国际化人才。“十四五”期间,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中“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发挥学院国际化办学的主体作用,推动学院改革发展,推进研究型学院建设,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同向发力、同步共进的高水平学院,积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设立、建设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未来,学院将集中精力抓内涵、强弱项、补短板、扬优势,进一步凝炼办学特色,建设国际校区,发挥国际化办学对一流大学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人文交流的辐射效应。


二、国际学院人才培养亮点

(一)办学特色鲜明

学院依托郑州大学部省合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管理模式、教学资源、质量标准、保障体系等方面,实现与合作院校有效衔接,形成了全方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先进办学理念的培养机制,具有显著的办学特色,做到中外融合、课程互通、学分互认、双向交流。

学院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系统思维能力;通过强化外语教学和听说读写译沉浸式训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通过重视理论与实践环节的交融渗透和开设校企合作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协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实施严格的学业预警和过程淘汰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内在动力。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质量立院,以创新求发展,以培养社会亟需的各类高端国际化人才为根本宗旨和办学目标,构建了学业导师、思政导师、实践导师、朋辈导师、生活导师“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打造温馨便捷的生活学习服务体系、以学业发展为导向的学业辅导体系、以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体系、以社会责任感培养为导向的学生自我管理服务体系。

学院通过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吸收和深度融合,既为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辐射源”,也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搭建了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主阵地”和“示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经济学、音乐表演专业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分别占全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方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均占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国际交流多样

为促进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彰显学院办学特色,拓展学生出国交流平台,开阔国际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发展需求,学院通过各种短期、长期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帮助学生实现出国留学的梦想。

  学生交流项目主要包括:双学位培养项目、一个学期的交流项目、寒暑假交流项目以及“双千计划”。参加双学位培养项目的学生,在郑州大学完成2年或3年的学业后,可以申请到国外合作院校继续学习,在学生顺利完成国内、国外的所有课程后,通过学分互认,学分转换,可同时获得国内外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对经济学专业,学院开展的还有一个学期的学生交流项目,学院坚持积极开展合作院校说明会、交流会,选派学生参加罗兹大学免费的一个学期交流项目。2024年,学院分别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英国保诚(香港)「香港优才实习生计划」等名校开展国际交流项目,寒暑假期间组织45名学生到国外或港澳参访学习。在短期国际交流项目开展的基础上,每年3月与9月学院向学校申请“双千计划”项目。本项目旨在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在校期间赴海外访学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24年,学院陆续开展了联合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英国剑桥领航计划等项目,组织12名学生到国外或港澳参访学习。

(三)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在全校教师中选拔聘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承担主要的教学工作,形成了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同时,国外合作方选派的教师,是学院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每个专业均开设8-12门外方课程,2024年度外教口语教师累计3人,合作高校选派优秀外籍专业教师累计14人。其次,学院还从全球招聘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学院的外语和专业课程教师。2024年度,学院授课教师共计273人,其中教授63人,副教授47人。

(四)办学方向明确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切实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建设坚持做到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坚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自觉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合适的方式塑造、改变、发展学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质量立院,以创新求发展,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高端国际化人才为根本宗旨和办学目标,构建了学业导师、思政导师、实践导师、朋辈导师、生活导师“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打造温馨便捷的生活学习服务体系、以学业发展为导向的学业辅导体系、以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体系、以社会责任感培养为导向的学生自我管理服务体系。

(五)培养成果显著

学院注重服务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强化课堂教学纪律,实施科学有效的学生学习管理。随着办学质量和层次的不断提升、合作办学优势的日益彰显和人才培养美誉度的稳步提高,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受到考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与一致好评。

2015年起,学院各专业全部实现一本招生,生源质量持续攀升,2018年,在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合作办学”单项排名中郑州大学位列全国第二。

学院2024届毕业人数1641人,国内研究生报考率约78%,考取国内外研究生619名,升学率37.72%,其中港澳台及海外131人,占比7.98%,国内名校488人,占比29.74%,就业去向落实率达86.17%。其中,学院2024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升学率达62.86%。

学院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24年度,我院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多个学科竞赛中斩获个人及团体国家级奖项70项、省级奖项239项,发表SCI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同时,学院自主举办或承办了包括院级辩论赛、演讲比赛、挑战杯、编程大赛等在内的多项学术创新交流活动,为学院学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学术创新氛围。

学院始终坚持开展深入基层、内容丰富、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学院学科丰富的优势进行跨学科组队,并与“挑战杯”项目结合,创新实践方式,切实达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最终目的。2024年寒暑期共计近百支队伍,800余名学生,前往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市、平顶山市、洛阳市等4省21市104地进行调研,其中共有20支团队获得“校级一等奖团队”,共发表《中青校园》等20篇国家级外宣报道,《大象新闻》、《中原网》、《大河报》、《顶端新闻》等39篇省级外宣报道,《平顶山新闻网》等3篇市级外宣报道,学院也连年获得郑州大学寒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