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中原之光实验室2024年招生专业介绍
物理学院、中原之光实验室介绍
学院网址:http://www5.zzu.edu.cn/wuli/
联系电话:0371-67783170
郑州大学物理学院、中原之光实验室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原郑州大学物理系,我国宇宙线物理研究先驱、曾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的霍秉权先生是首任系主任。学校于2019年成立了微电子学院(与物理学院合署办公),2024年学院更名为物理学院、中原之光实验室。
学院现由物理系、仪器科学与技术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金刚石研究院、天体物理研究所、大学物理教学中心组成,下辖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量子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国-白俄罗斯激光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现代无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智能视觉感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物理学专业是河南省首批名牌建设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也是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联合培养专业。近年来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办“钱三强英才班”、“尚光菁英班”等。拥有一支包括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目前有教职工24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海外)基金获得者9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青年长江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3个河南省重点学科:物理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拥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博士授权点,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博士授权点;物理学、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硕士授权点;仪器仪表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物理电子学3个二级硕士授权点。学院目前在读研究生720人,本科生1128人。
学院2024年将在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4个专业以“物理学类”大类招生,计划招收本科生310人。
六十余年来,学院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涌现了一批行业精英,如张宏江(1977级本科生,源码资本合伙人,前金山软件CEO、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刘啸东(1977级本科生,赛领资本管理有限公司CEO,前上海证交所副总经理)、王楠林(1978级本科生,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杰青、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袁建民(1978级本科生,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杰青)、张敬国(1979级本科生,正商集团董事长,曾捐赠1.1亿元助力母校发展)、戴鹏程(1980级本科生,美国莱斯大学教授)、杨国伟(1982级本科生,中山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任红军(1984级本科生,汉威科技集团董事长,全国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艳锋(1995级本科生,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杰青)、刘连庆(1998级本科生,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国家杰青,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副主席)等。
近年来,学院推出了“格物致理”学术讲座、学科提升计划、青年学术交流活动、科普开放日、科技创新大赛、科研和教学团队改革等系列举措。单崇新教授牵头的“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并入选“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MATLAB与建模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青年教师任晓燕荣获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学生培养上,凝练出“赛学育人”模式,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先后荣获全国首批 “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特等奖、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特等奖、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特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第十七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中国银联国家工程实验室特别奖等荣誉,被《中国科学报》、《河南日报》、科学网、大河网、央广网等媒体报道,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做出了显著贡献。
2024年招生专业: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测控技术与仪器4个专业,以“物理学类”大类招生。
专业介绍:
物理学专业介绍
一、专业特色
物理学专业由我国宇宙线物理研究先驱、著名物理学家霍秉权先生于1956年创建,是原郑州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
物理学专业是河南省首批名牌建设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也是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联合培养专业。开办有物理学“钱三强英才班”、“尚光菁英班”。
物理学专业拥有雄厚的学科支撑平台,如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河南省重点学科,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博士授权点,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博士授权点;物理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授权点;仪器仪表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物理电子学二级硕士授权点,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
物理学专业拥有一支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3人)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4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河南省高校教学团队2个。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物理学专业已成为物理及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专业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物理思维敏锐,能够在物理学及相关交叉学科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具有健全人格和国际视野,服务于国家战略建设和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物理学人才。
三、专业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学物理方法、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粒子物理、计算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
四、学制及学位
学制4年,完成规定学习任务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发展前景
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学专业背景,除了从事物理学前沿研究之外,更是光电、通信、电子、电气、信息、材料、能源等专业领域的急需人才。5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其中包括出国深造、保研、考研等。深造的专业多为物理学相关专业,也有部分同学选择非物理学专业进行深造。近几年,物理学专业推荐的免试研究生大多数被中科院系统(如: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录取,推免比例连续多年超过20%,在学校众多专业中位居前列。
其他材料:
代表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钱三强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举办“尚光菁英班”。
2019年9月19—22日,成功承办中国物理学会2019年秋季学术会议。本次会议为期三天,会议以大会特邀报告、分会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等形式交流,并围绕物理学相关专业领域分设20个专题分会。会议注册人数达到5509人,接收投稿1957篇,有72家单位现场布展,注册人数、接收投稿数以及参展单位均创该系列会议历史新高。
近几年,学院先后加入北京谱仪(BESIII)国际合作组、江门中微子探测(JUNO)国际合作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国际合作组、Belle II国际合作组、欧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超环面仪器(ATLAS)实验合作组。
应用物理学专业介绍
一、专业特色
应用物理学专业是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依托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和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雄厚的学科支撑平台,拥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博士授权点,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博士授权点;物理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授权点;仪器仪表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物理电子学二级硕士授权点,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实现本专业的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应用物理学专业拥有一支包括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4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河南省高校教学团队2个。
应用物理学专业立足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开展了超硬材料、半导体纳米物理与器件、金属物理与轻合金材料、金属与陶瓷纳米粉体技术、负膨胀材料制备与机制、材料计算设计与模拟等多个材料相关方向的研究工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相关应用领域的基础知识,受到良好的物理学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应用物理学及相关学科进一步深造,或者具备在应用物理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究、教学、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学物理方法、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电子技术、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合成与制备、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
四、学制及学位
学制4年,完成规定学习任务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发展前景
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既具备了物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的科学思维和实践技能,在交叉学科的进一步深造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使得近几年应用物理学专业毕业继续深造的比例不断提高,同时就业的毕业生选择面广,多数毕业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其他材料:
单崇新教授团队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合成出了1.2克拉的高品相钻石。该成果被《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科学网》、《光明网》等众多媒体广泛报道和转载。
辐射诱变小麦育种研究,成功培育多个小麦新品种,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刘忠侠教授开发的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超声波焊接接头的质量检测与修复技术因在维修与堆焊(maintenance and surfacing)领域的突出贡献,于2018年11月被美国焊接协会授予戴维斯银奖(A F Davis Silver Award)
学院开展的铝合金电解多元合金化及工业应用研究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一、专业特色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设置有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两个方向。为了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微电子产业的发展需要,学校于2019年成立了微电子学院(与物理学院合署办公),依托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优势,设立了郑州大学集成电路未来技术学院(省级)。本专业着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强内涵式发展,与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共建“郑州大学-艾派克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院”,形成教育理念先进、基于“赛学”育人模式的专业培养特色。2023年,郑州大学物理学院申请“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这是郑州大学首个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实现了历史新突破,也标志着郑州大学国际化科技进程和集成电路学科发展迈进了新的阶段。近年来,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专业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本专业相关的科研、高校和企业从事有关研究、设计开发、应用的创新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本专业毕业生既可从事本领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也可从事电子信息高新技术领域中微电子、光电子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相关工作,如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人工智能、光通信、三维成像及显示、虚拟增强现实、光电检测、激光技术等领域。
三、专业方向
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
四、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程序设计与建模、信号与系统、传感器原理、电磁场理论、近代物理基础、半导体物理、激光原理、半导体集成电路等。
五、学制及学位
学制4年,完成规定学习任务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发展前景
该专业一半以上的毕业生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其中大部分录取到中科院系统科研院所(如半导体所、自动化所、上海光机所、长春光机所等)、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范围广,多数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电子材料、元器件及系统研制和电子企业的生产管理等领域工作。
其他材料: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率先实施独具特色的“赛学”育人模式,“赛学”育人教学改革虚拟教研室获批首批河南省虚拟教研室,近几年一批优秀卓越拔尖学生脱颖而出。2015级马天翔同学以优异成绩免推保研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师从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知名专家谭铁牛院士攻读人工智能(深度学习、AIGC等)方向博士学位,已发表人工智能领域CCF A类(包括CVPR、AAAI等)国际顶会论文4篇、C类2篇,在投和开展的论文3篇; 2017级秦铖、2018级葛丁豪同学大三时即一作发表中科院一区论文;截止目前,已有9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竞赛二等奖及以上的奖励,包括2019级严肃等同学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2015级谢梓园同学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的(O奖,比例仅为0.16%),2015级董家铭、喻亚萍同学斩获有3000多支队伍参加的第八届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特等奖等,取得河南高校参加这些赛事的最好成绩;2018级葛丁豪同学入选2021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本科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2015级本科生马天翔同学(中科院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线上作AIGC与ChatGPT科普报告
2017级秦铖同学共同一作在国际权威期刊(Nano Research,IF:8.897)发表论文
2018级葛丁豪同学获2021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
2019级严肃等同学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
2015级谢梓园同学获得2018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O奖)
2015级董家铭、喻亚萍同学斩获第八届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特等奖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介绍
一、专业特色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依托于郑州大学物理学院、中原之光实验室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河南省最早开设的仪表类专业。专业拥有河南省现代无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智能视觉感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智能感知工程行业学院。2005年获得“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授权点,2014年获得“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2017年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2019年获批智能传感与精密仪器方向工程博士招生资格,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学院领导和专业师生响应郑州大学双一流高校内涵建设的号召,立足于理工交叉和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强化专业特色方向建设。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深化改革、创先争优,荣获多项国家级竞赛和科研奖项,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单项额度连创新高,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有代表性的科研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立项。2023年全国第四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上,我院2020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石九龙荣获创新创业英才奖。
专业与行业领军企业,如汉威科技、日立信、光力科技、新天科技等河南省高新企业,建立了智能传感联盟。专业牵头制订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已经成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三大建设任务之首。专业为多家企业提供人才、科研和技术支撑,成为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建设的核心力量。
本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优势,涵盖从精密仪器前端的声、光、电、磁、核等测量机理的基础研究,中端的微纳传感器件制备,到末端的新型能源器件和仪器仪表研发,目前已成为中部地区能打造精密仪器仪表研发全生态链的产学研高地之一。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能够在传感器、测试技术、智能仪器、测控系统等复杂工程技术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及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三、专业培养要求
1、掌握本学科所必需的数理基础,系统掌握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原理与方法;掌握电路设计、智能仪器设计等基本技能;
2、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综合运用与开发能力,掌握软、硬件设计和调试方法。具备测控系统开发及应用、智能化仪器仪表设计开发与应用、过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信息智能化处理等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系统开发、工程实现等方面的技术组织与管理能力;
3、熟悉本专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相关的职业、行业,理解本专业所属行业发展方针、政策,以及相关的法津、法规、标准、规范等。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4、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精密仪器、智能化仪器和自动化仪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测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工程实施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可适应高科技企业、研究单位、设计单位、高等院校以及专业管理等单位的相关工作。
四、主干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等。
五、学制及学位
学制4年,完成规定学习任务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发展前景
近几年来,本专业5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保研或考研,去向包括国内外一流高校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大学、中科院研究所、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毕业学生广泛从事仪器仪表、电子、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品研究、设计、开发以及企业管理等工作,受到业界欢迎和认可。
其他材料:
本专业教师科研团队研发的“RF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净化再生系统”已经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核电等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累计回收净化再生六氟化硫上千吨。研发的氢气纯度分析仪在电力行业拥有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六氟化硫气体固化提纯这样的技术创新在业内属于首创,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项目负责人汪献忠教授获得“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称号,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5年本专业本科生有6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竞赛二等奖及以上的奖励,如卞晓宇同学成绩优异,本科期间获得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国家一等奖等多项奖项,2020年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硕博连读;刘枫同学成绩优异,本科期间获得第五届“英特尔杯”全国并行应用挑战赛(PAC)总决赛人工智能银奖(第二名)被保送至北京大学;付锦涛同学成绩优异并获得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019年保送至清华大学;刘力源同学本科期间获得全国大学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被保送至中科院微电子所;别江山等同学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姜书敏同学获得2020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一等奖等等。
本专业1998级本科生刘连庆,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智能机器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体组专家,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