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类院系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统计学 金融数学
- 化学学院 化学 应用化学
- 物理学院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测控技术与仪器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冶金工程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化学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水利与交通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 建筑学院 建筑学 城乡规划
- 管理学院 工业工程 工程管理 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 旅游管理
- 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 工程力学
-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 生物信息学 植物科学与技术
- 生态与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类 遥感科学与技术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信息安全 物联网工程 密码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人工智能
-
人文类院系
-
- 商学院 经济学 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会计学 工商管理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社会工作 国际政治
- 法学院 法学
-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
-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 新闻学 网络与新媒体
- 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英语 日语 德语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教育学院 教育学
- 哲学学院 哲学
- 历史学院 历史学 世界史
- 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体育学院(校本部) 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河南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声乐) 音乐学 舞蹈学 舞蹈表演(艺术舞蹈) 舞蹈表演(国标舞) 音乐表演(器乐) 舞蹈表演(流行舞)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美术学院 绘画(国画) 雕塑 视觉传达设计 绘画(油画)
- 书法学院 书法学
-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考古学 人文科学试验班
- 河南医学院
- 综合院系中心
培养目标
郑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致力于能源转化与利用、新能源的开发,以及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它是一个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促创新的大类专业,专业对应“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本专业着重培养集能源与动力工程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学生系统掌握能源高效转换与清洁利用、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动力系统及自动化、节能降碳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自我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毕业生能在能源动力、制冷低温、采暖空调、绿色低碳发展、汽车、环保、电子信息、化工、铁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运行管理、设备制造、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科学研究及教学等工作。
专业特色
本专业紧密结合热能、动力、空调、制冷、新能源等行业的人才需求,注重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培养知识面宽、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已成为河南省一流专业,对应“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可授权博士、硕士学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自创办以来,在培养能源动力、制冷与空调、新能源技术人才,促进能源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核心课程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制冷工程原理、制冷与空调装置、制冷压缩机、太阳能利用原理与技术、风力发电原理与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生物质能源利用原理与技术、碳达峰与碳中和技术、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控制工程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能源与动力测试技术等。
师资条件
本专业现有21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其中河南省优青1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原博新计划人才1人,河南省青年托举人才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7人。学科拥有工业节能技术与装备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质高值化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过程传热与节能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清洁利用技术与节能装备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升学与就业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约15%的比例保送至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等,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在50%左右,还有部分出国深造。其余毕业生就业领域宽广,就业层次高。本专业自2001年招生以来,毕业生分布在:各电力公司及下属研究院和电厂、各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哈尔滨锅炉厂、东方汽轮机厂、宇通汽车、格力电器、美的电器、海尔电器、海信电器、新飞电器、新能源公司、各电建公司等等。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