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网址:http://www5.zzu.edu.cn/tyx/info/1022/1616.htm
联系电话:0371-67739758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前身是2001年由1956年成立的郑州大学体育教学部、1963年成立的郑州工业大学体育教学部、1952年成立的河南医科大学(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的体育教学部合并组建的郑州大学体育系,2015年9月30日经学校批准更名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并沿用至今。
学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党政管理人员7人。有教授11人(延退3人)、副教授31人、讲师4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9人;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73人。同时,学院有兼职PI(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营养学专家David教授)教授1人,学科特聘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2人、国家社会科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10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组”评审委员会专家1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3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3人、国际华人体育管理学会常务理事1人、亚洲健康运动学会理事1人、《Journal of Gerontology:Biological Sciences》杂志副主编1人、《Integrative Zoology》编委1人、《Baltic Journal of Health and Physical Activity》编委1人、《Health Psychology Report》编委1人、《Food Medicine Homology》编委1人、《journal of future foods》编委1人、国际荷球联合会委员1人、亚洲荷球联合会副秘书长1人、国家荷球队主教练1人、国际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10人、河南省教育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河南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人、河南省教育学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训练研究会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1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副秘书长1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1人、亚洲康复与运动学会理事1人、《体育产业与文化研究》副主编1人、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中原名师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6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河南省教学标兵5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3人;郑州市优秀教师2人、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13人等。
人才培养:学院始终秉持“创一流体育学科、建一流体育学院、育一流体育人才”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两高两强两好”(即政治素养和运动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好)的卓越体育人才。学院现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以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四个本科专业,并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体育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原文化》(武术篇)荣获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称号,《排球运动》和《学校体育学》被评为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大学公共篮球》被列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大学健美操》和《荷球运动》入选河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此外,《大学体育》也被评为河南省高校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程。近年来,学院获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郑州大学教学质量工程40余项以及郑州大学优秀教学团队3个。目前,在校本科生600余人、全日制硕士生278人、博士生31人(含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毕业生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管理等多个行业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依托学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毕业生岗位胜任力卓越,个人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实现了个人、高校、用人单位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科学研究:近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14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项(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军工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厅局级项目400余项,经费累计4000余万元。出版著作、教材120余部;发表SCI、CSSCI、SCCI和核心期刊论文40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00项、厅局级科研奖励600项。获批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奖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拥有国际荷球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科研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郑州市运动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郑州大学运动营养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学科建设:2004年体育学二级硕士授权点获批并招生首届硕士生,2011年获批体育学一级硕士授权点,2012年体育学获批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19年获批二级博士授权点(体育管理科学)。同时,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开设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博士点,培养运动营养学方向博士研究生。2017年4月,学院获批河南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联盟轮值主席单位。体育学科自2019年度以来在软科排名中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20%、稳居河南省同类高校前列。2023年第九批河南省重点学科体育学验收结果“优秀”,并获批为第十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首次进入B类学科序列。
国际交流:近年来,学院(校本部)国际合作交流成效显著,先后与韩国龙仁大学、全北大学、启明大学、蔚山大学、檀国大学、岭南大学、釜庆大学,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人民友谊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波兰格但斯克体育大学等国家1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全面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硕士、博士已达69人。
群体竞赛:2003年以来,学校运动队在省级以上级别比赛中累计获得1746项奖项,其中在国际级赛事获得冠、亚、季军奖项共计21项,国家级赛事中获得冠、亚、季军奖项共计188个,在省级赛事中获得冠、亚、季军奖项共计628个。
目前开展的比赛项目:田径、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五支高水平运动队,一支代表国家比赛的荷球队,另外,还有甲乙组项目排球、啦啦操、武术、羽毛球、柔道、跆拳道、桥牌、健身气功、柔术等项目。如,以郑大师生领衔的中国国家荷球队,在2022年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荣获第5名。高水平网球队中的硕士研究生荣获2023年杭州亚运会软式网球女子团体比赛铜牌。高水平乒乓球队在2024年第28届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荣获1项冠军、1项季军。2021年高水平男子篮球队进入CUBA总决赛16强。高水平田径队在2024年中国大学生田径项群赛(短跨跳)中荣获男子跳高丁组(超级组)冠军,等等。高水平足球队2023年代表河南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预赛。
在甲乙组项目中,柔道队在2024年中国大学生柔道锦标赛中勇夺17项冠军、7项亚军、1项季军。跆拳道队在2023年5月参加第17届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荣获1冠军1亚军。武术套路在2024年中国——东盟武术大赛中容获6冠军2亚军,武术散打在2023年第7届中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中夺得2冠军4亚军1季军。柔术队在2024年全国柔术冠军赛中勇夺1冠军1季军。等等。
社会服务:先后承办了2019年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三个单项赛事、2019年及2023年中国足球协会女子足球超级联赛、2019年“郑大杯”欧亚荷球对抗赛、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体育部主任培训会议、2019年首届国际健康运动高峰论坛、2019首届郑州大学中韩体育学科博士论坛、2020年第一届体育学科建设发展高层论坛、2022年“体总杯”中国城市排球联赛选拔赛、2022年“一带一路”健身气功“民心通”大讲堂、2023年“郑大杯”四省女排精英赛、2023年第二届体育学科建设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河南省首届“生活方式转变与人类和野生动物健康”跨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2024年第27届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分区赛(西北赛区)、2024年亚足联\中国足协B级教练员培训班等国际、国家和省级重大赛事及会议活动。
体育设施:依托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机遇,不断新建、改建和完善体育场馆及增添体育设施设备。目前,学校室内外各种体育场馆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现有5个综合体育馆、8个风雨田径场、5个游泳池、48块篮球场、23块排球场、17块(含室内2块)网球场、3块荷球场、142个乒乓球台以及32块羽毛球场等,基本满足了全校师生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科研、训练、竞赛和群体活动的需求。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秉承“求是担当”的校训,发扬“追求卓越”的郑大精神和“勿忘人民”的郑大情怀,紧抓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和体育竞赛为两翼、以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交流为抓手,努力把创建一流体育学科,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体育学科特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