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前身是创立于1964年的郑州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在此基础上,1995年设立通信工程专业,是河南省第一个设立的通信工程专业。2006年列为河南省名牌专业;2010年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列为河南省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6月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有效期6年),并于2019年顺利通过工程认证复评;2014年列为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荣获河南省首批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18年获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通信工程专业第一名;2019年列为国家级一流专业。电子信息实验中心是河南省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通信工程专业所依托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具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分别获第5、6、7、8、9批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

通信工程专业现有教师45人。其中外籍院士1人,教授1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2人,有海外留学和访学背景者31人,有行业经历的教师23人;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河南省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名,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河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名,河南省高校杰出人才2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名,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7名,郑州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7名。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亮点

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和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与修养、健全人格,国际视野,知识宽厚,能力全面,适应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要求,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系统基础理论,能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从事研究与开发、工程与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与维护、技术管理和教育等工作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该专业具有理工融合、面向应用的特点,主要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及系统实现技术,并以数学、物理和信息论为基础,以电子、光子、信息及与之相关的元器件、电子系统、信息网络为研究对象,应用领域广泛,发展迅速,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干专业。

核心课程

主干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等。

升学就业

本专业就业情况好,毕业生40%以上的学生保送或考取国内外名校、科研院所研究生,此外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投身通信领域的学生占比不少,专业就业前景广阔。二十多年来,通信工程专业所培养的5000余名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骨干,为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卓著贡献。

       通信工程专业,以培养满足社会和信息通信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专业建设宗旨,以专业的建设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围绕实践教学工程化这一主线,在已构建的面向社会人才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需求的工程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结合省级专业特点和工程化能力培养的毕业要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建立开放实验室。

推进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开设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设计实践》是一门面向工科学生“学与做”交汇融合的综合训练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嵌入公司运营模式,为学生提供团队协作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准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跨专业自由组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产品创意,进行设计研发,以最终开发出具有创新特征、市场价值的产品为目标,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与工程相关的社会、伦理、环境、法律统筹解决问题,得到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全面训练。通过公司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交流论证、文档撰写等一系列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为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探索分散式实验教学模式,引入口袋实验室学生实验平台,突破学生开展实验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实验。经教师指导,学生无需进入实验室即可在课下完成相应实验操作,实现实验课程教学。口袋实验室的自由度极大丰富实验教学内容,除了开展常规的验证性实验之外,也可以开展灵活的探究性实验,如智能垃圾桶等,更好的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设计实践》立项答辩场景

《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设计实践》验收答辩场景

《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设计实践》产品展示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