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网址:http://www7.zzu.edu.cn/kgxy/

联系电话:0371-67780991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成立于2019年12月,曾与历史学院合署,2023年9月独立运行。学院下设考古学系、国学系(人文科学试验班)。目前有考古学专业、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学方向)两个本科教学方向,拥有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文物、博物馆2个专业硕士点,并设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揭牌仪式(2019年12月)

学院的考古学科设立于1976年,是全国高校中较早设立的考古学科之一;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学方向)创设于1994年,也是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的国学专业之一。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24人(含兼职),有博士学位者50人。历史考古学、国学经典研读2个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中原考古创新团队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近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考古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河南省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考古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以考古学为主要支撑学科之一的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2015年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2021年考古学科被列入郑州大学一流培育及支撑学科序列。郑州大学2022年入选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2023年入选“中国石窟联合研究生院”成员单位。

学院近年获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一般和青年项目20余项,参与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项目。发表权威期刊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得包括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在内的多项教学奖励。与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的“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主持发掘的河南荥阳官庄遗址三次入选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两次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人文科学试验班依托2009年8月成立的郑州大学嵩阳书院,以“赓续文脉,弘扬国学”为己任。组织的嵩阳书院游学会讲教学项目于2018年被教育部评为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并获河南省“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等奖、河南省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文物陈列室

学院建设有资料室、实验室、文物陈列室、文物整理室等,“中华源”考古实验室为河南省高校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为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此外,与省内外文物考古单位合作,建立了多个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其中郑州大学-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历史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郑州大学新文科专业实习基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依托河南博物院建设有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

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新文科实践基地)揭牌仪式(2020年12月)

学院以考古学和文化遗产教学研究为支撑,推进文史哲贯通、文理交叉的新文科建设;秉持“坐风立雪,求是维新”的院训,汇聚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人才培养亮点介绍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构建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在田野考古、古代陵寝与都城、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和经典研读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上,形成了鲜明特色。

(1)大师引领,组建一流本科教学团队。学院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冯时先生为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著名考古学家韩国河教授为考古学科带头人,团队成员包括张国硕教授、周亚威教授等,组建一流的教学团队为本科生授课。

(2)学术支撑,将科研融入教学。学院立足优势科研领域,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有2门国家级、6门省级和多门校级一流课程。任课教师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围绕专业课程,开展专业文献研读,将专业学习拓展至课堂之外。同时,通过“学术专题研讨”“中期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

(3)强化实践教学,将书本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建设田野考古实践基地,加强考古专业田野考古实习,不断提升田野教学优势;打造人文科学试验班“游学实习”品牌;多途径开展暑期专业实践,支持“大创”项目,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以拔尖学生培养为引领,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依托“历史与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项目和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开展拔尖学生培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个性化辅导。同时带动、吸纳相关专业学生,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