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经济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在深耕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大数据分析等前沿内容,计划开设经济学(数字经济)特色培养方向班,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经济学基础、敏锐数字洞察力和卓越数据分析能力的新时代经济学人才。

专业介绍:经济学专业始建于1979年,历史底蕴深厚、师资力量卓越,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所属的应用经济学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设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且科研能力突出。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拥有率达100%。拥有3个教学团队,其中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校级青年创新团队2个。专任教师中,有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河南省教学标兵2人,河南省创新人才2人,河南省大众创业导师2人,河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

图1经济系教师教学科研活动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致力于打造中部地区具有显著引领力,国内一流且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以培养“未来经济学家”为目标,着力培养既有扎实厚重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又熟练掌握先进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工具,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借助计量模型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可从事经济理论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与国际国内一流大学接轨,部分课程采取英文原版教材,实施中英文双语教学。同时,注重强化数学和计算机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并鼓励支持毕业生毕业后继续攻读国内外名校研究生。

专业特色:(1)高端定位、小班精品办学。经济学专业始终秉持“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将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注重全面提升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2)全过程导师制培养。自班级组建起,即为每位同学遴选配备学术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学术训练。(3)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师资队伍。(4)坚持“思政与专业融通、数智与实训结合、创新创业引领”,全方位推进“学、思、行、育”深度融合,全程育才。

图2经济系党支部主题教育活动

核心课程: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大数据建模、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机器学习、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市场调查与实践等。

升学就业:2022-2024届经济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81%、68%和89%。近三年毕业生中,升学深造人数分别为17人、11人和15人,约占毕业生人数的二分之一,他们分别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或出国(出境)就读研究生学位;约四分之一的毕业生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职位;另有约四分之一的同学进入国有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

图3 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

经济学专业Q&A:

Q1:经济学专业主要学什么?

A1:经济学专业学的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核心课程。还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此外,也会涉及一些数学和统计学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为经济分析提供工具。

Q2:学习经济学专业需要具备哪些基础或能力?

A2: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因为经济学很多分析和模型构建都依赖数学工具。同时,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推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数据处理能力,以便理解经济文献和分析经济数据。

Q3:经济学专业的课程难度如何?

A3: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有一定难度。像计量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等课程,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推导,需要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只要认真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步建立起对经济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可以学好这些课程的。

Q4: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

A4:就业方向很广泛。可以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分析、风险管理等工作;也能在企业中担任经济分析师、市场研究员,为企业决策提供经济数据支持和市场分析;还可以进入政府部门,如发改委、统计局等,从事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另外,也有不少人选择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在科研机构或高校进行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

Q5:经济学领域有哪些热门的发展方向?

A5:当前,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行为经济学等是比较热门的发展方向。数字经济涉及到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和创新;绿色经济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行为经济学则结合心理学等知识,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和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