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类院系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统计学 金融数学
- 化学学院 化学 应用化学
- 物理学院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测控技术与仪器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冶金工程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化学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水利与交通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 建筑学院 建筑学 城乡规划
- 管理学院 工业工程 工程管理 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 旅游管理
- 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 工程力学
-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 生物信息学 植物科学与技术
- 生态与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类 遥感科学与技术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信息安全 物联网工程 密码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人工智能
-
人文类院系
-
- 商学院 经济学 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会计学 工商管理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社会工作 国际政治
- 法学院 法学
-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
-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 新闻学 网络与新媒体
- 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英语 日语 德语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教育学院 教育学
- 哲学学院 哲学
- 历史学院 历史学 世界史
- 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体育学院(校本部) 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河南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声乐) 音乐学 舞蹈学 舞蹈表演(艺术舞蹈) 舞蹈表演(国标舞) 音乐表演(器乐) 舞蹈表演(流行舞)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美术学院 绘画(国画) 雕塑 视觉传达设计 绘画(油画)
- 书法学院 书法学
-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考古学 人文科学试验班
- 河南医学院
- 综合院系中心
培养目标: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新农科"建设为指导思想,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学科结合,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人文品德、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以及宽厚的农业生物学知识体系及实践技能,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农村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复合创新型农科人才。
培养特色:该专业以生物科学大类招生,实施跨院系“2+2”人才培养模式,入学后前两年为大类培养阶段,在生命科学学院学习;后两年为专业分流,实施专业培养,在农学院开展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以生物学、作物学一级学科为支撑,尝试实施本硕贯通式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学制与学位:本专业学制四年,弹性修业年限3~6年。符合郑州大学授予学士学位规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须修满162学分方准毕业,其中通识课35学分、基础课65学分、专业核心课23学分、专业拓展课15学分和综合实践30学分。
专业实力:该专业由农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跨院系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农学院是郑州大学“作物生物学”一流建设学科的主体实施单位,具有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依托“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棉花转基因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郑州大学“河南省功能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作物基因资源与改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深入开展以小麦、棉花、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以及重要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毕业去向:该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选择国内985高校、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农业科学院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少部分学生选择出国深造或国内农业或生物相关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工作。可以从事农业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可胜任农业、涉农企业、农业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等工作。
2019年郑州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青年学者国际论坛
2021年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开发基地实习
专业Q&A:
Q1:为什么要设置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A 1: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新农科”课程体系建设为指导思想,实现“理、农”学科交叉融合,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学科结合,以满足国家“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农科人才的需求。
Q2: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学习哪些课程?
A 2:主要学习课程包括: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生产学、植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生物学等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接受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和实践。
Q3: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力量如何?
A 3:目前,该专业有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0余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原学者2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各1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郑州大学青年教学名师各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