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始于1959年的郑州大学水利系,1963年调整到郑州工学院,更名为郑州工学院水利工程系;2000年组建新郑州大学后,更名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22年组建黄河实验室(郑州大学),2023年6月更名为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黄河实验室(郑州大学)依托学院运行。

学院借助河南地处黄河、长江、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区位优势,长期坚持“人才培养是立院之本、科学研究是强院之路、学科建设是兴院之策”的办学理念,面向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以水利工程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中心,坚持多学科专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多层次人才培养并行,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为我国水利、土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培养了万余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经过60余年的发展,学院已形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具备完善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60余人,其中教授92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105人。学院有院士4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领军、国家“四青”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等国家级人才20多人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原学者、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河南省科技功臣、中原教育教学领军人才等各类省部级人才35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3个和河南省创新科技团队3个。

学院有水利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2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在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学科被评定为B+,并列第五名,被列为河南省高峰学科和郑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学院设有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拥有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学院在读博、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水工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等3个学科设有河南省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设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94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国家及河南省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水利与环境实验中心为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正式签约挂牌的实习教学基地16个。有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思政样板课程3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以上奖励9项(特等奖4项,一等奖5项)、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项。

学院拥有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黄河实验室(河南)、教育部纤维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地下工程灾变防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国家“三大奖”7项,省部级科技奖100余项。近5年来,学院科研经费到款累计超过4.8亿元,发表SCI/EI论文9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70余部。

学院坚持“成人、成才、成就”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工作连续多年被授予郑州大学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先进集体、毕业生“三个一”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近5年,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913篇,专利授权494项,软件著作权120项,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大赛冠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等国家级竞赛奖励20余项。

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美国、日本、德国等10余名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王复明院士担任中国非开挖协会主席。近年来,学院通过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举办国际会议,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考察、讲学、访问,选派在校生到国外联合培养、学术交流、游学、学习,招收国外本科留学生、博士留学生等多种途径,逐步实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术科研、学生生源的国际化,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向范围更广泛、更多元的方向健康发展。

建院60余年来,水利与交通学院秉承和发扬“板凳功夫和钉子精神”的优良传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新的发展阶段,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统筹利用各方资源,齐心协力,求实创新,开拓进取,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